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振宇教授、牛謙教授應邀來我校作學術報告
7月26日上午,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振宇教授、牛謙教授應邀來我校作學術報告。校長許小紅和相關學院師生代表共同聆聽了報告。
張振宇教授在題為《Two-dimensional superconductors with intrinsic p-wave pairing or nontrivial band topology》的報告中,介紹了2012年薛其坤院士團隊在有SrTiO3襯底上單層FeSe體系觀測到了高溫超導現象,就襯底是如何增強超導溫度的配對機制給出了解釋,并預言了一類可實現高溫超導的二維材料體系(CoAs,CoSb和CoBi),其中預測的CoSb材料已在實驗生長出來,且觀測到了對應的超導能譜,證明該體系很可能存在超導現象。張振宇教授還提出了一種全新的p-wave pairing拓撲超導機制。
牛謙教授在題為《Phonon Chirality: electronic Berry phase effect》的報告中,就如何在聲子體系中引入貝利相位效應,詳細講述了利用模型如何對聲子體系進行描述,并給出了一系列結論。他指出,與電子貝利相位效應可產生電子磁矩一樣,聲子也可以產生聲子磁矩,并且最近實驗研究已證實聲子磁矩確實存在,此外,離子的圓周運動還可以產生分子貝里曲率,其會影響體系的晶格運動以及聲子譜。
報告結束后,兩位教授耐心解答了師生們提出的相關問題,并與大家進行了深入交流。(來源:科技處)
報告人簡介:
張振宇,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,美國物理學會會士。1982年畢業于武漢大學,1989年獲美國Rutgers大學博士學位。1995年至2010年在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工作,任杰出研究員。1997年起在美國Tennessee大學擔任教授,2007到2008年擔任Tennessee大學講座教授(JIAM Chair of Excellence),哈佛大學客座教授,2008年起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。發起成立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并擔任聯合主任,曾任Phys. Rev. Lett. 的副主編(Divisional Associate Editor, 1/2006-12/2011)。長期從事凝聚態理論計算和模擬研究工作,采用多重尺度方法探討低維體系與納米材料的形成機理與物性;近期的研究重心是超導及拓撲超導物理機制的探究,以及其它新型量子材料的理論預測與實驗驗證。已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,包括Phys. Rev. Lett.近80篇。Nature、Science 4篇(2篇Science綜述性文章),他人引用次數超過10000次,其中被引用超過100次的文章20余篇。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作邀請報告300余次。
牛謙,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杰出講習教授。198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,1985年獲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。1985年至1987年在伊利諾斯大學作博士后研究,于1990年到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奧斯汀分校物理系工作。主要研究方向為量子輸運、Berry相、自旋霍爾效應、光晶格中的超冷原子、半導體的自旋電子學等,其中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已入現代版的凝聚態物理教科書,標志性綜述文章也被知名學校選為研究生教材。1999年,牛謙教授因對量子輸運理論的突出貢獻,成為美國物理學會Fellow。已發表SCI收錄論文280余篇,其中Science 3篇,Nature及子刊6篇,Physical Review Letters 81篇,Review of Modern Physical,Physics Today和Physics World各1篇。論文被引用30000余次,有5篇論文單篇引用次數超過1000次,68篇論文被引用超過100次,H指數為81。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作邀請報告380多次。